硅产业绿色发展联盟

Sino Alliance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Silicon Industry

  • 产业发展
    • 年度报告
    • 规划与调研
    • 按行业
    • 按企业
    • 行业排名
    • 行业动态
  • 绿色发展
    • 指数定义
    • 直接碳排放
    • 增效减碳
    • 三废减量
  • 政策法规
    • 产业政策
    • 团体标准
  • 重要事件
  • 行业交流
    • 专家库
    • 行业活动
    • 人才培养
  • SAGSI
    • 关于SAGSI
    • 宗旨
    • 加入会员
    • 联系我们
    • 支持我们
    • 关于网站

第十二届有机硅精细化学品技术交流会专题:有关白炭黑的技术问答

11月9日

在由全国硅产业绿色发展战略联盟主办的

第十二届有机硅精细化学品技术交流会上

上海竟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桑国仁

就目前国内白炭黑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超全超实用!


问:气相白炭黑的核心技术有哪些?能简单的概括一下吗?

总的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前原料预混技术、2.闭式燃烧炉技术3.袋式除尘过滤技术4连续化脱酸技术5尾气吸收及脱析循环技术。


问:高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哪些?

气相白炭黑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1.HTV高温硅橡胶,如有机硅的整个链条基本都要添加气相白炭黑(如医疗健康领域用硅胶,如高铁用的耐高压绝缘子的生产,如航空航天用的特种硅胶用于耐紫外线,耐高温低温等,如LED的封装用胶)2.RTV 有机硅硅酮密封胶(如玻璃胶如光伏胶)3.涂料,如船舶漆4. 油墨 5.树脂,聚酯等6. 胶体电池等7.用于高端的厨房用胶制品,如比表面积90左右产品用于高端厨房用胶8用于化妆品 9 用于医药和食品添加剂10.用于消泡剂 11.用于半导体的化学机械抛光液12.用于高端冷链如真快隔热板 13.用于保温材料,耐火绝热材料14.消光剂



问:气相白炭黑,下游客户会有哪些公司企业?

下游的企业如上述所说的领域企业,如高温胶领域的知名企业南京东爵,深圳迈高,镇江宏达新材,国外如瓦克,道康宁,迈图,法国罗迪亚;日本信越等;玻璃胶企业如成都硅宝,广州白云,杭州之江、苏州天山等等等;涂料企业如国外的阿克苏诺贝尔,PPG,立邦,中图等,其他领域的企业不详述。



问:目前客户最需求的是什么样的气相白炭黑?

目前客户最需要的是中端,中高端的气相白炭黑,而不是国产的低端气相白炭黑。需要大量高分散,品质稳定,比表范围可选择,比表低或者比表高,增稠适当的气相白炭黑。


问:我查阅资料看到目前沈阳化工用的乌克兰技术,山东东岳、合盛硅业、恒业成、富士特、镇江江南、山西三佳用的MTCS技术,唐山三孚用的OCI技术,赤峰盛森、宏柏化学用的STC技术,不知道哪种技术比较好?另外,赢创、卡博特、瓦克用的什么技术呢?  


关于气相白炭黑技术,准确地说无专门门类分别。也无MTCS技术或者STC技术这个门类说法,MTCS指的是原料来自有机硅单体副产物一甲基三氯硅烷;STC指的是原料来自多晶硅三氯氢硅领域的副产物四氯化硅。无论哪一种原料为主的技术,都可以实现原料四氯化硅或者一甲基三氯硅烷的燃烧,关键是能否把产品做好,做出高附加值。用氯硅烷烧出白炭黑当下基本没有问题,难的是烧出的产品品质稳定,高端,分散性好,粘度和增稠可控,PH和总氯稳定的高端白炭黑。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原料因反应放热量不同而导致产量和牌号配比是有差异的,但都是可控的。  


国产技术最大的缺点为单套产能低,绝大多数一条生产线产能1000--1500吨左右,号称年产5000,6000吨产能却是五条六条生产线,单线产能低,单耗高;而且产品分散性差,粒子粒径不均匀,粘度差,PH及总氯指标,金属杂质很高,导致产品下游在应用时很多问题,甚至很多高端领域无法应用,且很多时候无法使用一甲基三氯硅烷作为原料生产。


而国外技术如德国瓦克,美国卡博特则可以根据情况使用,四氯化硅,一甲单独作为原料或者使用STC,MTCS,TCS作为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生产,而且单套产能高,赢创、卡博特、瓦克单条线的产能高到10000吨每年。


国外先进技术的表现在:

(1) 单套产能高,可以单套五千吨甚至一万吨,降低单耗及成本

(2) 原材料丰富,可以为STC,MTCS,TCS及STC,TCS或者三者混合物,在四氯化硅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原材料丰富多样性。同时不同的原来可以带来产品质量的变化和提升。

(3) 产品包装多样,除了10千克纸袋,可以调整堆积密度做各种重量的吨包,集装箱,槽罐车或者根据客户需求生产。

(4) 产品更丰富,可以是50,70,90.110.130,V15(150),V15A(150) 

,N20(200) ,N20ST (200),300,380.

(5) 产品分散性更好

(6) 产品粘度和增稠可控,且可以过程控制

(7) 产品PH稳定,产品总氯低且可控

(8) 装置除氯等相关技术先进,可以改善产品黄变等指标降低废水氯气消耗

(9) 产品金属杂质大幅降低,应用领域扩大(产品的应用从之前的RTV,HTV可以扩散到涂料,特种树脂,FRP,航天军工,高铁绝缘子,LSR,CMP,高端厨房用胶,胶体电池,真空隔热板,保温冷链,光纤光缆,农药,皮革处理,消光,化妆品等毛利附加值更高的领域)

 

问: 目前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生产的气相白炭黑的价格大约都在什么价位上?

大概价格:三个等级国产 21000-23000  日韩 24000-30000 欧美 28000-45000


问:现在生产气相白炭黑环保压力大吗?

技术成熟的基本无环保压力。气相白炭黑的产品废气为:氯气,氯化氢,其他水,二氧化碳等,氯气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氯化氢可以用去离子水吸收后生成31%的盐酸,而后经高温解析生成氯化氢气体用于有机硅,三氯氢硅或者别的生产。最后尾气中及其微量的氯气氯化氢再次经过尾气碱液洗涤排空,尾气中有害氯气,氯化氢会达到ppm级别,符合排放标准,无环保压力;废水为普通碱性废水,处理后可外排到当地污水处理厂。如果是几年前建设的装置,目前环保压力很大,甚至不具备生产条件了。


问:我知道原料有四氯化硅或者一甲基三氯硅烷,用哪一种原料比较好?

对于白炭黑技术来讲,没有那种原料好坏之说。只有对于国产技术不能吃透的白炭黑企业来讲,一甲基三氯硅烷比较难处理,放热量高,粒子粒径不好控制。但对于国内掌握的最好的技术来讲,那种原料都可以,甚至可以混合生产。当STC紧缺时,原料更为丰富。


问:国内最好的技术生产出的气相二氧化硅的价格大约是多少?品质能否达到外企品质? 

国内最好技术生产的产品肯定可以达到日本韩国产品的价格,部分产品接近美国德国产品甚至超越欧美产品的售价。可以总结国内外各家之长,有后发优势,不会犯以前同样的错误,有比较详细可行的保证措施。在以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核心装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投资费用与国外同等级别的条件下,费用减少一半以上竞争优势强。


问:相同牌号的白炭黑,国内外的差别原因是什么?

1.国外的产品质量从微观上分析,其原生粒径比较均匀,稳定,而用户比较关注的是产品的分散性、增稠性、触变性和稳定性,而不是所谓的比表面积和PH值,这只是产品牌号的界定和表征,而不是产品的实际使用性能指标;


2.国外产品的质量指标好,并且产品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用户在使用时无需频繁更改其配方,几乎不会产生废品,这才是用户愿意使用的真正原因;


3.国内的产品无法应用到高端领域的主要原因是:工艺技术落后,没有按照使用工况选用,设备制造标准低,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差20--30年以上。产品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差,也是无法应用在高端领域的原因。


4.气相白炭黑是工业产品的添加剂,在某些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所占比例比较小,价格不是主要因素,其稳定性和重复性才是用户所关注的,这也是尽管外企的产品价格高,用户还是愿意选用的原因。


问:我看到卡博特生产的TS720价格很贵,不知道贵在哪里,用在什么领域?

TS-720是一种卡博特生产的疏水性产品。是这样,气相白炭黑产品分为亲水性和疏水性产品。输水产品主要是对亲水性产品用氯硅烷,氮硅烷等做表面改性。生产的疏水性产品的产品质量好坏,有很大程度取决于亲水母体产品的质量好坏。应用领域基本和亲水的领域差不多。


问:现在如果想上气相白炭黑项目,单套最好上多大的产能为好?是不是一万吨/年装置的经济性更好?

白炭黑和多晶硅不同,它的牌号多,各种牌号有十几种,应用范围广,而且每个牌号的生产工艺条件都不同,用一套装置生产多个牌号并不是一个最佳的经济选择,特别是对于初涉该领域的新军来说,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市场培育需要时间,树立品牌需要一个技术营销团队艰苦努力的过程。和多晶硅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完全不同。另外,国外先进公司如卡博特,瓦克,德固萨等成功的经验都是由多套装置来完成不同牌号的生产。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问:只要搞到国外的部分图纸,在集中整合资源就可以达到或接近国外的先进水平。这种说法是否属实?

国外公司在白炭黑项目的技术保密程度相当高,在他们公司中仅仅有2--3人才能掌握核心技术,其他的人员根本没有机会接触。这也是他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全球形成垄断的原因。国内有这方面的实例:利用其他渠道搞到的部分图纸,进行所谓的“山寨”复制,结果根本没有达到他们期望的结果,而且还冒着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得不偿失。


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标准,再好的工艺也是通过精密的核心设备来实现的,核心设备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分析与评估,再经过多年生产实践经验反复总结而来的,二者缺一不可。


并非靠复制的图纸就可以实现的,更何况图纸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了。


问:国内的技术不如国外的技术先进,如果选用国内的技术,恐怕技术落后。这个问题您的看法如何?

由于国外公司在这方面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根本不会同中方公司进行技术转让,即使转让也不会把最好的技术卖给我们。甚至将他们淘汰的技术和生产线转让过来。要想提振我们的民族工业只能靠我们自己。经过改革开放40年,再加上国内工程技术人员近3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完全突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壁垒,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现在已经不用去模仿和复制国外公司的技术和设备了,现在已经自成体系,在某些方面已经具有超越他们的实力了。两弹一星、航天科技、高铁等方面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只要坚持不懈,奋发努力,端正态度,学习德国人的那种严谨细致的精神,我们绝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不能追赶或超越他们!


友情链接:
  • CPCIF
  • 氟硅协会
  • 新安集团
  • 中国有机硅论坛
  • 化工新材料网
  • ACMI云会务
  • 产业发展

    年度报告

    规划与调研

    按行业

    按企业

    行业排名

    行业动态

  • |绿色发展

    指数定义

    直接碳排放

    增效减碳

    三废减量

  • |政策法规

    产业政策

    团体标准

  • |重要事件
  • |行业交流

    专家库

    行业活动

    人才培养

  • |SAGSI

    关于SAGSI

    宗旨

    加入会员

    联系我们

    支持我们

    关于网站

硅产业绿色发展联盟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03725号-2

Copyright © 2001-2025 www.chinasilicon.com